
当游戏族的手柄、追剧族的平板、伏案族的键盘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颈椎正以惊人的速度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这个以颈肩剧痛,上肢麻木为特征、约占颈椎病分型60%以上的“低头杀手”,正以逐年攀升的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更是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与此同时,美洛加巴林作为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正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持续积累新的循证证据,展现出良好的治疗前景。那么,美洛加巴林的出现将为CSR患者带来怎样的突破和变革?让我们跟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在强教授,一起聚焦CSR诊疗现状和前沿进展,解析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何助力CSR患者有效缓解疼痛,重获“抬头”人生。
聚焦疾病现状,多维评估夯实CSR精准诊疗基石➤ 多维评估体系,构筑CSR精准诊断
CSR是由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或继发性改变,对神经根产生刺激或压迫进而导致的相应症状及体征,其诊断需综合“症状、体征、影像、肌电图”多维评估体系1,2。
CSR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2:1)单侧或双侧沿神经根支配区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特征性症状);2)颈部疼痛和发僵(最早出现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肩部、肩胛内侧缘或胸背部疼痛;3)颈部活动时可有弹响感;4)上肢自觉沉重,无力;5)晚期可有肌萎缩及肌束颤动。
CSR的体征检查包括2,3,4:1)受累神经根所支配区域感觉改变、肌力减弱、肌肉压痛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颈部僵直、活动受限;3)臂丛牵拉试验、肩外展试验、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颈部牵拉试验、头部叩击试验等有两个或多个同时阳性结果;4)定位神经根受压迫(在椎间孔区域为主)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表1)。
表1. 定位神经根受压迫所导致神经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CSR的辅助检查包括2,4,5:1)X线,可用于评估颈椎病变。2)CT/三维CT,有助于评估导致神经受压的病理性改变。3)MRI,可用于检测颈神经病变。4)EMG,有助于区分颈神经根病与体检不清楚的其他病变。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特别强调:CSR的诊断需要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互符合才能成立,并需排除胸廓出口综合征等鉴别诊断2。
➤ 规范治疗路径,推动CSR早期干预
目前,CSR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为CSR的首选和基本疗法,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较轻或出现时间较短的患者,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物理治疗:如颈椎牵引、针灸、推拿、红外线频谱照射、瑜伽、普拉提等2,3,6。
2)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CSR的疼痛主要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在日本临床实践中,对于伤害感受性疼痛(炎性疼痛),一线治疗通常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s);而对于神经根损害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痛觉超敏)则需使用针对性药物干预,如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钙离子通道药物等单药治疗或与NSAIDs联合治疗(如表2)7-9。
表2. 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推荐9
3)颈部皮质类固醇注射:可减少神经根炎症反应、抑制疼痛相关神经肽合成和释放,但该疗法为有创治疗,且有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3,10。
4)心理治疗:对于病程较长患者还应重视心理治疗,必要时予抗抑郁治疗2。
手术治疗为CSR的进阶治疗之路,适用于持续剧烈颈肩臂部神经根性疼痛、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肌肉萎缩等患者,主要包括颈前路开放手术、颈后路开放手术、以及经皮微创手术等。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治疗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如食管穿孔、颈椎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2,11,12。
综上所述,多项临床实践指南表明,尚缺乏明确的证据来确定CSR的适用治疗方案和时间,CSR的分类也主要侧重于对椎间盘退变、突出严重程度的描述,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意义不大13。此外,目前有关CSR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选择的研究相对较少7,CSR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有效缓解疼痛,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开辟CSR治疗新赛道近年来,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神经病理性疼痛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以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为例,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基,与α2δ-1亚基(更多与镇痛作用相关)解离缓慢,与α2δ-2亚基(更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有关)解离快速14。这种差异化结合特性,使其实现“有效镇痛”与“减少中枢不良反应”的双重平衡。
美洛加巴林的出现是否可以破局CSR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困境?近期,一项发表于Pain and Therapy(IF=4.1)杂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研究为美洛加巴林缓解CSR患者疼痛症状提供了关键循证证据。该研究纳入143例CSR上肢疼痛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40mm),以1:1随机分配至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组与单独NSAIDs组,结果显示7:
● 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显著改善CSR患者疼痛
12周时,与单独NSAIDs组相比,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组上肢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2.63,95%CI:-3.14~-2.11,P<0.001 vs. -1.07,95%CI:-1.62~-0.53,P<0.001),组间差异为-1.55,95%CI:-2.31~-0.80,P<0.001。
● 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显著提高CSR患者应答率
12周时,与单独NSAIDs组相比,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组NRS评分应答率显著提高,改善≥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1.7% vs. 39.6%;改善≥5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8.3% vs. 22.6%(P均<0.001)。
图2. 第12周上肢疼痛NRS评分应答率
● 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治疗安全性良好
安全性方面,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组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已知的嗜睡和头晕,且多为轻至中度。
该研究首次证实了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可显著改善CSR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且应答率高、安全性好,为CSR患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赛道。
——专家简介——张在强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肌肉病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学会委员
中国罕见病联盟神经系统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周围神经与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专业方向: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脑白质病、神经遗传性疾病和罕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临床病理诊断和管理
在Brain、Annal of neurology、Neurology、Journal of Neurology和 Cell report medicine 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专家点评——张在强教授在“低头族”泛滥的当下,CSR以高发病率和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成为悬于现代人群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CSR伴发的神经根性疼痛如同附骨之疽,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更是给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诊断角度来看,CSR的精准判定依赖于症状、体征、影像、肌电图等多维评估体系,同时还要警惕胸廓出口综合征、其他类型颈椎病等易混淆疾病的鉴别诊断陷阱。从治疗层面来看,传统非手术治疗的疗效不足和不良反应瓶颈、手术治疗的风险残留、以及CSR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选择有限等,使CSR迫切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的创新治疗方案。
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犹如破晓的镇痛启明星,以“选择性锚定α2δ亚基”的分子级精准调控,在抑制疼痛信号传导与规避中枢不良反应之间实现完美平衡。其治疗CSR疼痛的临床数据显示,美洛加巴林联合NSAIDs可显著改善CSR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且改善>50%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独NSAIDs治疗组,同时安全性良好,为CSR患者点亮了从“疼痛缠身”到“轻松抬头”的希望之光。期待未来,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创新疗法能够早日获批用于CSR,助力更多患者告别“低头痛”,重获“抬头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玮,邱东升,刘珈均,等. 痧点放血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随机对照试验 [J/OL]. 中国针灸, 1-11[2025-06-03].
2.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研究专家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11):812-814.
3. Mustafa R, Kissoon NR. Approach to Radiculopathy. Semin Neurol. 2021 Dec;41(6):760-770.
4. Kang KC, Lee HS, Lee J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Focu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sian Spine J. 2020 Dec;14(6):921-930.
5. 罗芳,吴珊.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研究进展 [J].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7, 26 (02): 113-115+119.
6.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牵引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0,30(12):1136-1143.
7. Hirai T, Okawa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rogabalin in Patients with Neuropathic Pain Due to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iro-Cen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Interventional Study. Pain Ther. 2025 Jun;14(3):1063-1079.
8. Yamashita T, et al. Prevalence of neuropathic pain in cases with chronic pain related to spinal disorders. J Orthop Sci. 2014 Jan;19(1):15-21.
9. 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制订专家组,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程志祥,等. 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疼痛学杂志,2024,20(4):484-508.
10. 吕慧,张锦明.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与进展 [J]. 医学综述, 2017, 23 (12): 2390-2394+2399.
11.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8)[J]. 中华外科杂志,2018,56(12):881-884.
12. Lin Y, et al.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herapies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A network meta-analysis. Heliyon. 2024 May 27;10(11):e31793.
13. Luyao H, Xiaoxiao Y, Tianxiao F, Yuandong L, Ping Wang. Manage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Global Spine J. 2022 Oct;12(8):1912-1924.
14. Zajączkowska R,et al. Mirogabalin-A Novel Selective Ligand for the α2δ Calcium Channel Subunit.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1 Jan 31;14(2):112.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