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一项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的研究表明,基因、童年志向和家庭背景共同塑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职业发展和健康状况。该研究由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助理教授埃韦利娜·阿基莫娃(Evelina Akimova)及其团队完成。研究聚焦于职业地位的遗传学基础及其与家庭环境和童年志向的相互作用,旨在深入剖析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对社会分层及个体的财富、健康、家庭和人生轨迹具有深远影响。经济学、人口学、公共卫生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已对这一多维度概念进行了操作化定义,重点关注教育成就、收入和财富以及职业地位这“三大核心指标”。尽管已有众多研究探讨基因变异与教育、收入、财富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但在职业地位这一社会经济地位的关键衡量指标方面,相关研究仍显不足。为此,阿基莫娃等人开展了一项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职业地位衡量标准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希望能推动学界对人生轨迹中地位获得过程及其与健康复杂关系的理解与定量建模。
阿基莫娃等人借助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和国家儿童发展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NCDS)数据库,选取了273157名个体的数据,针对国际社会经济指数(International Socioeconomic Index)、标准国际职业声望量表(Standard International Occupational Prestige Scale)以及剑桥社会互动与分层量表(Cambridg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ratification Scale)这三种职业地位衡量标准展开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并进行了多项后续统计分析。
研究人员共发现了106个与职业地位相关的独立基因变异,其中8个是首次与社会经济地位的遗传学相关联。研究还发现,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生成的多基因评分能够解释人群中职业地位差异的5%到10%。这表明,基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个体的职业地位,但仍有大部分差异是由其他非基因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机会等)决定的。例如,父母与子女职业地位的代际相关性仅有约38%可以通过遗传学来解释,而其余62%则归因于非遗传因素,如家庭环境等。
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多基因评分(polygenic score)不仅反映了基因相关因素,还间接捕捉了非基因的家族和环境信息。例如,当将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环境纳入考量时,多基因评分的预测能力会显著下降,降幅超过50%。研究人员认为,这种预测能力的下降主要与代际间的选择性婚配(assortative mating)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差异以及父母的间接(非遗传性)效应密切相关。
阿基莫娃认为,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在职业地位遗传学领域最为详尽且规模最大的研究。它在过往数十年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与生物学因素在塑造职业地位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揭示了教育成就、收入与职业地位之间稳健的遗传相关性,并识别出一个共同的社会经济地位遗传因素。
牛津大学勒弗胡尔姆人口科学中心主任梅琳达·米尔斯(Melinda Mills)指出,该研究结果充分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强大潜力,揭示了基因、家庭环境和童年志向对个体一生中职业发展和健康结果的复杂影响。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了伦理问题,并针对公众关心的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清晰阐明了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
(刘雨微/编译)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