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204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刚满65岁,退休以后生活比较悠闲,每天和老朋友下棋、溜弯、喝茶。不过有一个习惯几十年没改——抽烟喝酒。家人劝了很多次,他总觉得:“不抽不喝,活着还有啥意思?”
可就在前几天,张大爷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明确告知:“长期吸烟饮酒,血管早就被搞坏了,真是捡回了条命。”这一次,张大爷终于下定决心,戒烟戒酒。
他的经历并非个例。很多人误以为,烟酒不沾就活不长,反而是天天喝两口、抽几根“养生”。真相恰恰相反——烟酒不戒,才是寿命的“杀手”。
一、烟酒不戒,寿命打折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任何一个国家。”这不是危言耸听。
据《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2022年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26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更让人警醒的是,中国吸烟人群中,有接近一半将因吸烟而早亡。也就是说,十个吸烟的人里,有五个可能活不到平均寿命。
至于喝酒,中国酒精消费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数据显示,我国因饮酒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70万。
烟酒并非“提神”或“助兴”的调味品,而是真真正正的“慢性毒药”。
二、戒烟戒酒,寿命拉长不是说说而已
有研究曾跟踪上千万名中国成年男性,发现在40岁前戒烟,仍能挽回至少9年的寿命;即使在50岁以后戒烟,也能延长5年以上的寿命。
至于戒酒,2024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研究指出,持续饮酒与多种癌症风险显著相关,而长期滴酒不沾者,平均寿命更长5—10年。
这说明,“烟酒越早戒,命越长”,哪怕已经上了年纪,仍然来得及。
三、吸烟是怎么一步步“偷走”你的命?
吸烟伤肺是常识,但它的“破坏力”远不止如此。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身体几乎所有的系统。
长期吸烟者,患以下疾病的风险大幅增加:
肺癌:90%的肺癌患者有吸烟史;
慢阻肺:约80%的慢阻肺患者与吸烟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吸烟会导致动脉硬化,诱发高血压、中风、心梗;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不孕、胎儿畸形等也与吸烟密切相关。
更可怕的是,即使你不吸烟,二手烟也在悄悄伤害你,尤其是孩子和老人。
四、喝酒到底伤哪儿?别再说“喝点红酒护心”了
有人说,适量饮酒对身体好,特别是红酒“抗氧化”。这种说法早已被推翻。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直接指出:没有所谓“安全饮酒量”,任何量的饮酒都会增加健康风险。
饮酒的危害,远比你想象得更深:
肝脏最先遭殃:酒精进入体内,主要靠肝脏代谢。长期饮酒会引起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胃肠道受损:酒精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炎、胃出血;
中枢神经受损:喝酒后行为失控、判断力下降,严重者可引发酒精性痴呆;
诱发癌症:研究明确指出,饮酒与口腔癌、食道癌、肝癌等至少7种癌症密切相关。
所谓“喝酒不过量就没事”,实际上是个伪命题。酒精没有安全剂量,只有风险阶梯。
五、烟酒成瘾怎么办?医生建议这样做
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吸烟饮酒有害,而是“知道戒不掉”。
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扰,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设定目标,逐步减少:不要追求“一夜戒掉”,先从每天少一根烟、一杯酒做起;
找替代品:烟瘾犯时可以嚼口香糖、喝水、深呼吸;酒瘾上头时试试无酒精饮料或酸奶;
寻求家人支持:亲友的鼓励和监督,是戒断路上最强的动力;
专业干预:必要时可以去医院戒烟门诊、心理科就诊,使用戒烟贴、药物等辅助工具。
戒烟戒酒不是靠“意志力硬扛”,而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六、别被“长寿烟民”误导,个例不能代表多数
你可能听说过:“我爷爷抽了一辈子烟,还活到90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那只是个例。能活到高龄的“烟民”,只是活下来的幸运者,而不是代表大多数的规律。
就好比你买彩票中了一次奖,不代表买彩票是发财之路。
医学讲的是“风险概率”,不是“个别案例”。
七、国家早就出手了,别再观望
近年来,我国对控烟控酒的政策越来越严格:
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不少城市开出了高额罚单;
酒类广告逐渐受限,酒驾入刑,醉驾零容忍;
医保设置“戒烟门诊”、部分地区设立“控酒示范区”。
国家都在帮你戒烟戒酒,你还有什么理由拖着不改?
写在最后:不抽烟不喝酒,不是“活得没意思”,而是“活得更久”
很多人怕戒烟戒酒之后生活无趣,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快乐,不是从烟酒中来,而是从健康中来。
当你不再为咳嗽气短担忧,不再为肝功能异常焦虑,不再因中风住院,才会明白:健康的体魄,是最大的自由。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自己、为家人,戒掉烟酒,换取更长的陪伴、更久的幸福。
参考资料:
[1] 《中国吸烟和戒烟状况报告202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6月
[2] 《饮酒与健康的风险评估》,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1月
[3] 《吸烟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柳叶刀·公共卫生》,2022年
[4]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