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医疗真的智慧吗?

hqy hqy 发表于2025-07-11 12:06:45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智慧医疗,听起来像是未来已来:AI 辅助诊断、远程问诊、智能穿戴设备……但当我们真正走进医院、打开 App、面对医生时,这些“智慧”真的解决了核心问题吗?还是只是披着科技外衣的旧瓶新酒?本篇文章将带你拨开技术的迷雾,重新审视智慧医疗的真实面貌:它究竟是医疗体系的加速器,还是另一场“伪智能”的幻觉?

智慧医疗真的智慧吗? 第1张

近期因家人生病,在新一线城市亲身经历了门急诊及住院服务的全流程。这一体验促使我对曾参与并引以为傲的“未来医院”项目及智慧医疗实践,产生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分析下用户画像:

患者为59岁男性。既往有吸烟史,现已成功戒烟;既往有长期每日饮酒史,现为偶尔饮酒。确诊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痛风。患者生活方式特点为:偏好高脂饮食、日常运动量显著不足。

诊前

本次家人因急性腹痛就诊期间,痛风症状同时发作。面对突发性疾病,需明确诊疗方向时,脑海中浮现的首要问题是:“痛风发作应如何选择专科科室?”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近十年的产品设计者,我下意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某红薯”)检索医院与科室推荐,却意识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包括自身参与打造的医疗产品在内,竟无任何行业解决方案能成为我的优先选择,这一发现令人深感诧异。

此刻,我迫切期待一个具备医学逻辑与场景洞察能力的AI辅助决策系统。它应能整合患者既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区域医疗资源分布及实时门诊信息,跨维度分析后提供中肯建议:例如精准推荐匹配的医院、科室及医生,甚至规划最优就诊路径。

智慧医疗真的智慧吗? 第2张

诊中

整个漫长的「诊中」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A医院首诊:

本次家人因急性腹痛首诊于三甲医院A普通内科,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后,家人从接诊医生处获取的信息是肾结石(后查阅书面病历实际记录为肾积水),医生的方案是药物保守治疗并予以输液支持。

2.转至B医院首诊

治疗持续不足一周,腹痛非但未缓解反而加重,遂转至三甲医院B急诊科就诊。B医院医师在复核A院检查结果基础上,补充必要检查,确诊为尿路结石合并感染,予抗炎治疗,并明确要求次日于本院泌尿外科与肾内科专科门诊。

3.B医院专科就诊

次日就诊,肾内科首诊医师认为需优先处理泌尿外科急症,建议立即转诊;最终经泌尿外科专科评估,明确核心病因为尿路结石继发肾积水。制定分阶段治疗方案:第一阶段门诊留置输尿管支架管解除尿路梗阻,促使肌酐水平(当时肌酐达到350左右)回落至安全范围;第二阶段择期行结石取出术(需咳嗽好转后)。此外,泌尿外科医师同步推荐本院肾内科专家,以制定肾功能恢复的辅助治疗方案。

4.等待手术阶段

痛风诊疗:鉴于家人既往痛风病史及当前急性发作,遂前往B医院风湿免疫科普通门诊就诊。由于患者同时存在肾功能不全,常规抗痛风药物禁忌使用,故治疗方案调整为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医生特别强调,痛风症状缓解后若无发作应停止用药。此前家人痛风发作时常自行于药店购药处理,此类药物实际对肾功能损害显著。咳嗽治疗:同期,因家人存在持续性咳嗽症状,为排除肺炎可能,同期就诊于呼吸内科专家门诊。经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肺炎诊断得以排除,实验室结果提示肌酐水平显著过高。接诊专家评估后,建议立即转至急诊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以降低肌酐。后续处置:此后,遵医嘱多次于急诊科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并定期于门诊复诊、开具检验单监测相关指标(如肌酐等)。直至手术前期,针对术前准备存在疑问,再次预约主刀医生门诊咨询。主刀医生评估后指出,此前的频繁急诊与门诊流程实非必需,因住院期间完善的院前检查将涵盖所有必要评估项目。

5.住院手术

预住院模式在优化诊疗流程方面展现出显著便利性。然而,其信息透明度仍有待提升,主要体现为:

我们无法提前获知主刀医生信息、预估手术开始时间及预计手术时长等关键信息。手术当日临近中午(约11:30)方接到护理人员通知,提示原定上午的手术可能延至下午14:00左右进行。我们就根据此安排先去用餐,结果刚刚到餐厅就接收到送手术室的短信通知,随即又折返至医院。

此外,手术过程中,病房床旁信息显示系统未能实时更新手术进度状态,直至家人返回病房,我们才能确认手术结束。

就「诊中」环节,发现或遇到以下问题

1.信息不透明

相较其他的缺陷,当前信息透明度问题属于相对易于改进的环节。其核心矛盾集中于两点:

其一,关键诊疗节点信息缺失(如主刀医师身份、手术排程等基础数据未向患者端开放查询);

其二,术中进度同步机制失效(典型表现为床旁信息系统未实时更新手术状态)。

从可实现角度分析,前者可通过扩展患者移动端数据展示内容解决,后者则需排查系统稳定性或故障进而进行优化。

2.诊断不全面

在A医院首诊过程中,接诊医师未能针对肌酐显著升高(检测值近200μmol/L)这一高危指标完善相关检查,导致未能及时识别尿路结石继发肾积水的根本病因。当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技术已相对成熟,依据肾功能异常预警规则,此类场景本应触发系统推荐补充影像学(如超声)及尿路感染筛查等关键检查。该CDSS在此次诊疗中未发挥预期作用,其具体原因个人就不得而知了。

3.资源调配低效

个人充分理解政府部门规范门诊输液行为的政策初衷系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但是,当门诊医师经专业评估确需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时,现行流程要求患者转至急诊科处置,在急诊分诊评定为四级(非急症),差不多候诊3小时才能获得输液处方!建议参考“简易门诊”服务模式,提升特定患者的就医体验。

4.流程碎片化

笔者认为这是本次就医经历暴露的最关键问题:当患者同时患有好几种病(比如痛风、肾积水、咳嗽)时,医院各科室之间缺乏高效协作,导致我们被迫自主辗转于风湿免疫科、泌尿外科、肾内科等多专科。原来笔者在设计院内系统的时候,都会包含单科会诊以及多学科会诊,但是在实际的就诊过程中并未应用。当然笔者也没有现场咨询医生原因,只能事后进行搜索查询,追溯到可能的原因有二:

临床评估未达会诊紧急阈值;门诊场景下医生时空资源约束导致即时协同困难。

足以可见“线上远程会诊”的重要性。

此外,尽管接诊医师已制定阶段性治疗计划,但方案传递主要依赖口头告知或当次病历中的碎片化记载,缺乏系统性的患者端路径可视化工具。其实现有不少私立医疗机构已应用门诊临床路径电子化系统,使患者可实时追踪检查、用药、复诊等全流程节点。只是对于公立医院的实施可能难度更大吧。

5.智能化提醒的缺失

本案例中,笔者的家人多次自行复用历史处方药物,导致药物性肾损伤风险显著升高。这凸显出建立个人用药智能监护系统的必要性:通过数字化工具集成用药记录、病史数据及检验指标,可实现智能化多重防护,达到实时风险预警、主动干预提醒、闭环健康管理。

诊后

说完「诊中」,再来聊聊「诊后」。

完成「诊中」阶段的泌尿外科结石取出手术后,患者仍需执行两项关键诊后安排:1)于术后半个月返院取出输尿管支架;2)前往肾内科评估肾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案。

为规避多科室辗转带来的不便,亟需一款具备智能提醒功能的辅助工具——能主动推送医生排班更新信息,在适宜时间触发挂号提醒,免除个人自行记录与规划复诊流程的负担。

结语

在亲历家人此次诊疗流程前,笔者曾认为B医院的智慧医疗体系已达到较高水平——这种认知源于自身作为年轻、无基础疾病患者的就诊体验,其单次挂号或住院即可解决多数问题。然而,面对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复杂病情时,现有系统在跨科协同与连续性照护方面显现明显不足。这反映出智慧医疗设计者对多元临床场景体验的缺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仍需持续深化系统适配能力。

此次经历亦警示:家人健康更需日常的主动关注。为此,笔者已将现有健康监测产品与家人信息全面绑定,建议各位读者同步建立家庭健康管理机制,强化对亲属健康状况的持续追踪。

本文由 @五五五檬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