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6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血压高一回,不等于你得了高血压!
很多人一量血压,发现高了几毫米汞柱,就吓得自我诊断“高血压晚期”,甚至开始胡乱吃药。今天,我想告诉你:血压偏高,真的未必就是高血压病。真正的高血压,是有迹可循的。
1. 血压偶尔高,不等于得病
一场激烈的争吵,一次剧烈运动,甚至一杯浓咖啡,都可能让血压短时间飙升。这叫做生理性血压升高,属于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单次高,不算数!
2. 真正的高血压,往往有6个典型表现
血压长期、稳定地升高,才叫病。而且,真正的高血压患者,身体会悄悄发出一些警告信号:
① 经常性头痛,尤其是清晨醒来时的后脑勺痛。
高血压导致脑血流调节异常,最先受累的就是头部。
② 眩晕、耳鸣,站起时容易眼前发黑。
血压高了,血管收缩僵硬,大脑短时间供血不足。
③ 心悸、胸闷,总感觉心脏在“乱跳”。
心脏每天在高压下工作,负担加重,久而久之容易出问题。
④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影响认知功能。
⑤ 视力模糊,看东西像隔着一层雾。
高血压可能导致视网膜小动脉硬化,严重时甚至失明。
⑥ 夜尿增多,尿量异常。
血压控制差,肾脏也会遭殃,夜里频繁起夜就是早期信号之一。
3. 为什么有些人血压高了却没感觉?
别以为没症状就没事。70%的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不适。这就是为什么高血压有个外号,叫做“无声杀手”。
很多人直到中风、心梗,才发现血压高得离谱。那时候,再想补救,已经晚了。
4. 血压波动,真的很危险吗?
偶尔波动,并不一定代表疾病,但频繁、大幅度波动,绝对是危险信号。
血压忽高忽低,会破坏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爆心脑血管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高血压是头号元凶。
5. 血压高了,自己能感受出来吗?
绝大多数时候,血压升高靠感觉是靠不住的。靠自己感觉血压正常,和蒙眼开车一样危险。
正确做法只有一个:定期测量血压。
家里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每周至少测量一次。尤其是40岁以上、肥胖、家族有高血压史的人,更要警惕。
6. 血压高了,是不是一定要吃药?
如果确认是持续性高血压,那基本离不开药物治疗。
但初期血压偏高(比如130-139/85-89mmHg),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逆转,比如:
减盐到每天不超过5克减重,BMI控制在24以下戒烟、限酒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果血压已经稳定超过140/90mmHg,那该吃药就得吃药,拖着不吃,只会拖出脑梗、心衰、肾衰竭。
7. 血压药,一吃就是一辈子?
这句话听起来吓人,但很大程度上是真的。
高血压目前无法根治,药物只能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停药,只会让血压反弹得更猛烈,甚至诱发致命事件。
但别怕,现代高血压药物副作用已经很小了,绝大多数人可以长期安全服用。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方案。
8. 血压控制不好,后果有多严重?
一句扎心的话:高血压控制不好,早晚会出事。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每年因高血压相关并发症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中风、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背后离不开一个“血压”问题。
所以,别拿血压当儿戏。
9. 总结一句话
血压高一回,不慌;血压高成习惯,才真要命。
真正的高血压,不是靠一次血压计就能定论的,它有迹象,有过程,有规律。别自己吓自己,更别掉以轻心。
如果你怀疑自己血压异常,别犹豫,去医院做个正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让专业医生告诉你答案。
资料来源:
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编写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10):951-984.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01223-01328.②.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50(12):1139-1149.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21209-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