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9 02:42:35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北大国发院】

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 第1张

【题记】2024年6月29日至7月1日,第八届CCER夏季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主办,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近两百位学者汇聚一堂。本届研讨会共进行开幕式、闭幕式和多场主旨演讲,还有6场平行分论坛。本文为劳动经济学分会场各专题研究报告概览。

劳动经济学分会场共设5场专题研讨,主题分别是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发展、社会保障与健康、家庭与生育决策、教育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与社会影响。

6月29日设两场专题研讨。

上午,由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副教授黄炜主持“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发展”专题,成果分享者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沈凯玲、北京科技大学的胡枫、北京大学的卢文益。

下午,由北大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学教授、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主持“社会保障与健康”专题,华中科技大学的杨金阳、暨南大学的Shiko Maruyama、北京大学的张青萍、上海纽约大学的陈国栋依次分享研究成果。

30日继续设两场专题研讨。

上午,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宋弘主持“家庭与生育决策”专题,西南财经大学的赵国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胡向婷、北京大学的王耀璟依次做分享。

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主持“教育与性别差异”专题,成果分享者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逸楠、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莉、中央财经大学的张明昂。

7月1日上午,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张丹丹主持“性别差异与社会影响”专题,博洛尼亚大学的吴柔婧、南加州大学的刘芷含、中国人民大学的蒋旭依次分享研究成果。

一、“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发展”专题

6月29日上午,劳动经济学会场“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发展”的专题研讨由北大国发院经济学副教授黄炜主持。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沈凯玲分享了题为Industries as in a Network: Micro Evidence from Job Search的研究。他们使用Word2Vec将各个行业投射为向量,以此作为衡量跨行业技能需求相似性的基础。通过求职者的申请数据以及雇主的回访数据,对这些跨行业相似性进行验证,并展示了如何利用Word2Vec启发的方法预测外部冲击对某一行业乃至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北京科技大学的胡枫分享了题为Preferring ‘Future’ Male Leaders? Evidence from Junior Civil Servants’ Hiring and Promotion的研究。他们发现女性在盲评笔试中表现较好,但非盲面试中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女性在被雇用后表现出更高的能力和更好的工作表现,但她们晋升到更高职位的可能性仍低于男性。

北京大学的卢文益分享了题为Noise, Second Chances, and Contest Performance: Do Better When Trying Again?的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大型竞赛模型,并使用中国高考144万考生的测试表现数据和县级降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重新参加考试的考生比第一次参加考试的考生会更积极地参与并付出更多努力。然而,增强的噪音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在均衡时的努力水平,并缩小两组之间的差距。

二、“社会保障与健康”专题

6月29日下午,劳动经济学会场“社会保障与健康”的专题研讨由北大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学教授、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的杨金阳分享了题为Grandfathers and Grandsons: Social Security Expansion and Child Health in China的研究。他们发现,“新农保”制度对家庭内孙辈的短期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增加了农村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但并没有减少体重过轻的比例。此外,他们没有观察到“新农保”对孙辈健康的长期影响。

暨南大学的Shiko Maruyama分享了题为Health Shocks and the Evolution of Earnings over the Life-Cycle的研究。他们评估了健康冲击对生命周期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发现健康冲击占终身收入不平等的15%,其中约1/3是由于直接影响,2/3是由于行为影响。此外,缺乏健康保险会对低技能工人产生反向激励,使他们减少工作并积累更少的人力资本,以保持有资格获得基于收入测试的转移支付。

北京大学的张青萍分享了题为How Lives Change When Factories Arrive的研究。他们以三线建设(TFC)作为准实验,发现在童年时期接触过TFC工厂的女性往往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晚婚、孩子更少,并且更有可能在非农业部门工作。更高的教育水平主要是由于父母收入的增加和女性家庭内部议价能力的提高。

上海纽约大学的陈国栋分享了题为Buy in, Opt out? The Effect of the School Choice Lottery on Parental Educational Spend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 Evidence from a Quasi-experiment in China的研究。他们研究了学校抽签选择制度对家长教育支出的影响,发现学校抽签选择制度对富裕人群在投资方面有负面溢出效应,并且对贫困人群的耐用品消费有挤出效应。

三、“家庭与生育决策”专题

6月30日上午,劳动经济学会场“家庭与生育决策”的专题研讨由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弘主持。

西南财经大学的赵国昌分享了题为Perceived Child Costs and Fertility Plans: Evidence from Two Incentivized Survey Experiments的研究。他们发现纠正人们对养育孩子成本的高估可以提高生育意愿,但效果很小,而且只对一小部分群体有效。金融支持如生育补贴能够减少养育孩子的成本,可能有助于提高国家生育率。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胡向婷分享了题为Bargaining Power or Gendered Roles? Spousal Fertility Preference, Household Decision Power, and Fertility Decisions的研究。他们发现妻子议价能力的提高将增加生育的可能性,但议价能力对生育率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性别领域和配偶的偏好。

北京大学的王耀璟分享了题为From Dishes to Dollars: The Effects of Online Food Delivering Platforms on Housework and Employment的研究。他们利用一个独特的准实验来研究在线食品配送平台(OFDP)对家务和就业的影响,发现OFDP的引入导致日常家务时间减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劳动力供应中的性别差距减少。

四、“教育与性别差异”专题

6月30日下午,劳动经济学会场“教育与性别差异”的专题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宏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逸楠分享了题为Biting the Hand That Teaches: Unravel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ning Private Tutoring in China的研究,发现中国“双减”政策导致教育培训公司的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显著减少,艺术/体育辅导公司等未被针对的公司也受到了影响。许多原辅导公司的所有者选择继续留在教育行业,但避免提供学术辅导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莉分享了题为Special College Admission Policy and Education: Evidence and Mechanisms的研究,发现高校专项计划(SCAP)提高了农村个体的教育水平。在大学录取竞争激烈的省份,这些效果更为显著。此外,由于省内教育质量不均,按省分配配额会阻碍低教育质量地区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

中央财经大学的张明昂分享了题为Gender Peer Effect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in a High-stakes Examination的研究。他们利用超过25万名参加高考学生的管理数据研究暂时接触同伴环境如何影响高风险竞争中的表现,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与当地社会规范相关。他们发现在女性占主导的考场中参加高考显著提高了女学生的成绩。在性别平等规范较好的县,女生在考场中有更多女性同伴时受益更多。

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 第2张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 第2张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 第2张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 第2张

劳动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花絮

五、“性别差异与社会影响”专题

7月1日上午,劳动经济学会场“性别差异与社会影响”的专题研讨由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张丹丹主持。

首先,来自博洛尼亚大学的吴柔婧报告了题为Beyond the Scores: Understanding the Gender Gap in Access to Elite Universities in China的论文。文章探究为什么中国女孩不选择更多的精英大学。文章发现在精英大学录取的性别差异主要来源于考试分数和考生的报考差异。即使有相同的分数,女性被精英大学录取的可能性仍然比男性低2.2%。同时,她们比男性平均少4.2%,倾向于“降级”选择。尤其在理科专业和高分样本中,性别差距更为明显。文献中记录的偏好仅能解释这一差距的16%。研究指出,影响这一差距的两大主要因素是大学专业的类型差异和两性风险态度的差异。在精英大学项目中,女性对STEM领域大学的偏爱明显不足,形成了46%的性别差距。女性和男性在风险态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剩余38%的性别差距。最后,意外的政策影响表明,在考后政策实施后,性别差距相比于考前政策减少了60%。

接着,来自南加州大学的刘芷含报告了题为The Gender Disparity Impacts of the Top Five: Evidence from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n Economics的论文。研究发现,T5期刊的首次发表对学者的研究议程有重要贡献。男性学者在Top5期刊上的平均发表量比女性学者多1.8%,在T30期刊上多6%,在T120期刊上多3.9%。此外,研究揭示了合作上的性别差异,女性学者在发表Top5期刊后,倾向于与较少的新合作者合作,尤其是男性新合作者,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领域。然而,关于所属机构变动方面的性别差距证据较少。

最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蒋旭报告了题为Son Preference or Rational Choices: Unraveling Parental Investment Decisions in Children’s Education的论文。过去的研究发现,通常更多的资源被分配给男孩,这种差异被归因于对儿子的偏爱。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一些女孩得到比男孩更多的教育投入,并且女孩在学术表现上通常优于男孩。本文认为,以往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未考虑到的其他因素,这可能会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文章发现,父母倾向于为能力更强的孩子安排更多的私人辅导,同时为能力较差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面对面监督。由于女孩的表现通常优于男孩,女孩参加更多的课外课程,较少受到父母的监督。本文认为,在家庭教育资源分配中,儿子的偏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强烈。

专题链接:北大国发院第八届CCER夏季研讨会成功举办

供稿:第八届CCER夏季研讨会组委会

编辑:王志勤 | 编审:王贤青

本文来自【北大国发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