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5 21:41:36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1张

编者按:当“保温杯里泡枸杞”成为职场人的默契暗号,当体检报告上的箭头符号开始牵动神经,当深夜辗转反侧时习惯性搜索“失眠自救指南”……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都在提醒着我们——当代人的身体需要一场科学高效的“系统重启”。

我们希望通过「养生局儿」专栏搭建一座连接医学专业与生活场景的桥梁,将专业医生提供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我们不仅关注体检单上的异常指标,更在意那些未被量化的疲惫感;帮你在报表与PPT的缝隙中开辟出健康自留地,让“下次一定”的养生flag稳稳落地。

从6月23日起,各地2025年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志愿填报工作也紧随其后展开,全国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因省份而异,大部分省份会在7月至8月陆续结束。

高考“查分+报志愿”已经成为了每个考生和家长的年度“渡劫”现场。不少考生面对自己的分数,整日闷闷不乐,家长们看着孩子消沉的模样,内心也满是焦虑与无奈。但其实,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此刻的情绪波动与低落都是正常反应,而心理调适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它是一个需要时间与耐心的长期过程。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2张

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心理治疗师徐高阳,一起来聊一聊考后心理那些事儿,码住这份考后心理健康指南,助你稳住心态!

填报志愿前后考生为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4张

1.

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情绪

当前多数地区高考成绩查询工作已经结束,考生进入志愿填报阶段,这一时期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考生需综合考量自身分数、省排名等因素,筛选适配院校,而这一过程容易引发部分考生的灾难化思维。他们可能会设想最糟糕的情形,如未被任何院校录取,或录取的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等。这种不确定性正是焦虑情绪产生的重要诱因。

2.

出分后的价值认同危机

当考生发现自身高考成绩低于个人预期、家长期望,或与同龄人存在较大差距时,可能会出现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若未得到有效疏导,往往会进一步诱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

3.

填报志愿时的信息过载

面对志愿填报,考生往往会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考生在填报过程中会突然接触到海量院校与专业信息。在有限时间内,考生不仅需要快速熟悉这些陌生信息,还需深入理解并做出合理选择,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5张

填报志愿前后考生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

No.1 焦虑强迫型

在此阶段,考生最为典型的心理表现即为焦虑状态,部分考生的焦虑情绪还伴随强迫特征。例如,部分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出现紧张不安、失眠等症状;进入志愿填报阶段,又会陷入过度担忧,反复纠结填报方案,唯恐出现失误,甚至因过度纠结导致家庭矛盾频发。

No.2 抑郁自责型

抑郁情绪在此阶段的表现,则更多呈现出自我否定的特征。考生往往陷入深度的自我怀疑与自我贬低,甚至滋生绝望情绪。他们因考试成绩未达到预期,而对未来人生发展产生悲观认知。

No.3 盲目乐观型

这类考生因成绩超出预期,往往表现出过度兴奋与激动的情绪,甚至陷入狂喜之中,难以保持理性思考,容易因情绪主导而忽视志愿填报中的重要信息与潜在风险。

No.4 麻木回避型

部分学生在此阶段会极度依赖家长或老师,主动放弃自主思考与决策的权利,将志愿填报的选择权完全托付他人,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与应做出的选择采取逃避态度。

徐高阳表示,亦有许多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心理调适状态。他们能够坦然接纳自身成绩,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对待志愿填报,在充分权衡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这无疑是我们期待看到的理想状态。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7张

如何敏锐识别孩子的“不对劲”?

1

消极语言的高频出现

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言语上未必以“我活不下去了”这种直白的方式呈现,更多表现为带有消极情绪的表述,如“考试也就这么回事”“考完试感觉生活好累”“未来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等,或是陷入过度自责,频繁说出“我真没用”“都是我的错”等话语。此类言语信号应该成为家长最易察觉的心理预警。

2

躯体化症状

部分考生可能出现头痛、胃痛、心慌、胸闷等躯体不适症状。经医学检查后,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此类症状可能属于由心理压力或情绪问题引发的躯体化表现。

3

日常习惯的突变

在行为表现方面,若考生突然出现沉默寡言、睡眠习惯显著改变(如持续失眠)、饮食行为异常(如暴食或食欲骤减),以及社交模式较以往发生明显转变等情况,这些多为考生心理应激的外在体现。

4

消极的思维模式

思维层面的表现相对不易察觉。若考生在非学习相关事务中,频繁产生诸如“我做不好”“我很失败”等自我否定的想法,这可能反映出孩子当前处于异常的心理状态。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9张

心理调整指南来了!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11张

给考生的建议

首先需引导考生正视并表达情绪。许多考生在成绩不理想或未达预期时,难以直面自身的难过、自责等情绪,而承认这种感受的合理性是调节的基础。

其次是区分接纳与认命。接纳是立足当下事实,减少“当时不够努力”“题目太古怪”等无意义的内耗与对抗,不要消极认定自己“天生失败”或“未来无望”。

最后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可控因素。例如,借助家人或师长的建议,基于现有成绩规划志愿填报,将关注点从过往遗憾转向下一步行动。这种对“可控部分”的主动把握,能有效增强考生的掌控感,从而改善考生的心理状态。

此外,徐高阳建议考生可以主动寻求外界支持,拨打全国心理健康服务热线(12356)获取专业帮助。该热线提供24小时心理支持服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考生舒缓情绪,重新建立心理平衡。

给家长的建议

首先,家长需要管理自身情绪。高考常被视为家庭共同事务,当孩子成绩未达预期时,家长易陷入焦虑、难过或愤怒等情绪。此时家长的首要任务是稳定自身情绪。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当孩子因困境爆发情绪时,家长需先成为承接其情绪的主体,以理性的状态为孩子提供支撑。

其次,家长要做到共情和理解,尽量减少评价性话语。可以通过“没关系”“我理解你此刻的难受”等更有温度的话语传递接纳与体谅,而非用充满评价性的言语去批判孩子的各种行为。

最后,家长要行动起来,引导孩子主动进行未来规划。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收集院校专业信息、分析报考方案的优劣等,将孩子的关注点从“自我否定的情绪困境”转移至现实层面,从而跳出负面情绪漩涡。

徐高阳也提醒各位家长,若孩子持续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且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或反复出现自我伤害念头、强烈自我否定及绝望感等情况,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建议考生前往公立的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等专业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药物治疗。

徐高阳也为各位考生送上寄语:“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完成高考,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成长历程。人生价值的构成是多元的,高考从不是唯一的价值坐标。此刻不妨稍作休整,去思考一下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可以回顾在高考这件事里得到了什么,然后让自己未来带着这份获得感,继续寻求更好的生活。”

少年们,继续勇敢前进吧!

去闯未被定义的山与海,

去把“答案”书写成千万种可能!

责编:靳铃涵编辑:李佳琦、崔心月(实习)

来源:光明网  采访:李佳琦、崔心月(实习)

考后觉得人生完了?志愿表改10遍还在纠结?这份急救包帮你稳住! 第12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