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泉
根样处理、真菌分离、纯化、鉴定……在贵州省林科院兰科植物组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田凡正进行兰科植物菌根化育苗实验。
兰科植物对栖息地要求苛刻,且自身繁衍生长不易,又受采集过度、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影响,几乎所有野生兰科植物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保育之路任重道远。
菌根化育苗。受访者供图
而菌根技术是兰科植物保育的新路径。田凡介绍,通过菌根技术繁育的兰科植物幼苗成活率达90%以上,较常规组培技术成苗速度快1.5倍。
“优势明显。但技术实施难度也大。”谈到实验过程,她话锋一转。
“对于单次菌根化育苗实验而言,难在技术难点密集。”田凡指着密密麻麻的实验记录表说。
菌根化育苗。受访者供图
她介绍,以兜兰为例,一个周期内的兜兰根系仅能分离2-3株有益菌株,待完成分离纯化、共生验证、接种萌发、生根成苗等菌根化育苗全过程约需2年多时间,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错漏就可能前功尽弃。
历经上千次重复试验,田凡所在团队培育的硬叶兜兰菌根化种苗终于在去年顺利开花,只待实现野外回归。
“而于整个研究团队来说,更难在技术瓶颈突破。”田凡接着说。
贵州是中国兰科植物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全国兰科植物有285种,在贵州分布的就有80种。
野外回归。受访者供图
一直以来,贵州也不断加强对兰科植物的保育研究。贵州省林科院兰科植物研究团队对兰科植物的保育研究更是历经20余年的深耕与攻关。
田凡介绍,贵州省林科院兰科植物研究团队先后实施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厅局级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主要围绕兰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迁地保护、组培快繁、品种选育、菌根技术、野外回归等基础研究与“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研发攻坚。
如今,贵州省林科院建有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育中心、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和兰科植物组培室,长期开展技术培训及科普教育达10000余人次;突破了兜兰属、石斛属等30余种兰科植物快繁育苗技术,实现了种苗培育各环节的精准控制,建立了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基于特异性菌根真菌的挖掘,创建了小叶兜兰、白花兜兰等菌根化育苗技术体系;通过一系列的研发及应用,培育兰科植物种苗10万余株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