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食品都卷健康赛道,包装上没个“低糖”“低脂”“高纤”“减盐”之类的字眼,仿佛就不配放在货架上了。
食品包装上的字,不能信口开河!
根据相关法律和规定,包装上的字眼“不得以虚假、夸大、使消费者误解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等方式介绍食品。”
但是,多虚假算虚假?多夸大算夸大?“误导”和“消费者自己没细看”,其间差别又有多大?由于细节上的规定不多,这个空子就被厂商钻了。
今天来盘点一下食品包装上不太合适的设计,希望大家多留意、多避雷,也希望厂商可以优化一下包装设计,准确传达信息。
话不多说,开始吧!
含量高几倍,和谁比?
这个坑太大了。
很多食品想强调自己某种成分含量高的时候,会说“比某某食物多几倍”,听上去很厉害的样子——但问题是,被比较的食物中这种成分可能本身就不多,哪怕多出10倍,总量也没多少呀!
最常见的例子,“维生素C含量等于5个柠檬”“膳食纤维含量等于1斤芹菜”,那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芹菜的膳食纤维含量很高吗?比它们高就很厉害吗?
图丨电商截图
图丨电商截图
每100克常见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柠檬:22毫克
橙子:33毫克
草莓:47毫克
猕猴桃:62毫克
鲜枣:243毫克
柑橘类水果均值:23毫克
每100克常见绿叶菜中的膳食纤维含量:
*数据来源于薄荷健康
芹菜:0.9克
上海青:1.6克
菜心:1.7克
菠菜:1.7克
空心菜:1.9克
韭菜:2.4克
好吧,建议想强调某种成分含量高的时候,不要和矮子比。
最近很火的盒马“晚安牛奶”也是一个例子。
产品包装上写着“10倍原生褪黑素”,看着很多!但转动一下瓶身看背面小字,“本品含原生褪黑素是三元鲜活高品质牛乳(瓶装)的10倍以上”——原来是和普通牛奶比褪黑素含量,但普通牛奶的主要营养是蛋白质和钙,里面本来也没啥褪黑素,哪怕多出100倍,总量也微乎其微啊!
图丨电商截图
给消费者的建议
看到“比xx多出x倍”字眼时,先查查这种食物的营养成分。
给包装设计的建议
在“多出x倍”旁边,用较大字体写出被对比的食物,并表明含量。
“0蔗糖”,但世界上有好多种糖
这也是个大坑。
很多人为了健康、身材和皮肤,都会控制糖摄入量,选购食品时候也更青睐“0蔗糖”标志。
但影响健康、身材、皮肤的糖,远不止蔗糖啊!
除了蔗糖(即白砂糖)以外,蜂蜜、果糖、麦芽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等等等,也都是糖,一样会升高血糖,吃多了一样会长胖长痘,“0蔗糖”这个卖点就非常苍白。
图丨电商截图
图丨电商截图
而且就个人观察来说,标注了“0蔗糖”的食品,配料表中几乎都有其他糖,否则为什么不直接标“0糖”呢?
多说一嘴,标注“0糖”的食品,相当一部分脂肪含量高,重灾区是饼干、甜点,记得看看配料表前3位中有没有油脂;但标注“低脂”“0脂”的食物,往往含糖不少,重灾区是果汁、果冻、酱料。
真的太难了。
给消费者的建议
如果希望减少糖摄入,直接无视“0蔗糖“的字眼,只认配料表。
给包装设计的建议
如果产品里有其他糖,就不要使用“0蔗糖”的声称,以免误导消费者。
计量单位,也太离谱了吧!
有些食品宣传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真的非常脱离实际。
上面提到的“晚安牛奶”还有一个槽点:包装上写着“每瓶含褪黑素12500pg”。
“pg”即“皮克”,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小的重量单位,1万亿皮克才等于1克,用这个单位,可能只是显得数字大。而市面上常见的褪黑素保健品,每片都有10亿皮克到30亿皮克(即1毫克到3毫克)。
皮克,你也太皮了。
图丨电商截图
有计量单位小到离谱的,也有大到离谱的。
一些坚果、豆类零食,在广告显眼处表明含γ-氨基丁酸(一种改善睡眠的物质)。
那含量是多少呢?
我们在包装背面费劲地找到了小字:每千克含γ-氨基丁酸几百毫克。对比一下,市面上常见的γ-氨基丁酸保健品,每片有效成分含量就有100毫克——我真需要补充γ-氨基丁酸的话,吃两斤零食和吃一片保健品,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