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小李提到的女该叫小鱼(化名),家住成都市高新区,父母先后去世,由爷爷照顾她的生活,小鱼正值青春期,与爷爷沟通交流不畅,时常吵架,情绪无法找到出口,积压在心里,有了轻生的念头。就在小鱼濒临崩溃的时候,社工小李及时发现了她的情况,并通过“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为小鱼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小鱼的情况并非个例。孩子休学、父母病重、亲人离世……当特殊困难群众陷入生活困境,需要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需要心灵关怀。为此,成都市创新开展“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工作,为特殊困难群众打造专业化心理支持平台,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援助有效”。
多级联动织就安全保护网
全市已累计走访排查5.3万余人
在发现小鱼的异常情况后,社工小李立即将情况反映至街道民政办、街道未保站和区未保中心,并联系了小鱼的爷爷。爷爷哽咽的话语中充满无力感,“我们年纪大了,不懂怎么帮她,只能干着急。”
面对这个特殊的家庭,小李深知需要更专业地介入。在征得爷爷同意后,小鱼在堂姐和社工小李的陪同下,前往医院心理专科就诊。经过专业评估,小鱼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恶劣心境”,需要进行后续的心理治疗。
“我们会陪着她,一步步走出来。”小鱼的堂姐对社工说道。了解到小鱼的情况,街道民政办为小鱼申请紧急救助,垫付了治疗费用。关爱援助中心为小鱼制定了心理辅导、家庭沟通指导等一系列后续帮扶计划。在社工的耐心陪伴和专业引导下,小鱼逐渐走出阴霾,不仅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更找回了曾经的笑容。
自特殊困难群众“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各区(市)县依托心理支持平台,通过社工入户走访主动发现,其他部门转介或服务对象主动求助,以及开通心理援助服务热线等方式,聚焦心理困境群体,精准需求评估,内外资源整合,实施专业帮扶,探索出“心—社联动”“家—校—社”联动等服务模式和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走访排查5.3万余人,通过主动筛查发现3100余名特殊困难群众有心理援助需求。经专业评估,为2300余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开展分级帮扶,对其中的140余名高危对象启动紧急救助。
专业力量构筑心灵避风港
100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在成华区望平街道,一位母亲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关爱巡访中,注意到低保户张某的母亲何阿姨总是神情憔悴,情绪低落。
“有时候真的怕撑不下去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何阿姨哽咽着说道。原来,在丈夫和父母相继离世后,何阿姨独自照顾精神残疾的女儿十余年,长期的照护压力和无处倾诉的孤独感,让她的精神到了崩溃边缘。
值得庆幸的是,“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援助服务的及时介入,让何阿姨不仅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线上辅导,学会了情绪管理技巧,还在社工的暖心陪伴下走出家门,建立起新的社交圈。
“心理健康服务要有温度,但更要专业。”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特殊困难群众“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共有100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陆续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每人每年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心理援助志愿服务,还有200余名社工参与心理援助服务。同时,还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开展训练营、工作坊、沙龙、案例督导等实务实训130余场,服务1.9万余人次,设立48个心理援助工作群及个案帮扶小组,进行线上心理援助服务1.4万余人次、线下心理援助服务7800余人次。
从朋友圈里的一句消极动态,到关爱巡访时的一声叹息……“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救助服务,用专业与温度编织起救助守护网,让每个特殊困难群众的心灵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升涛 编辑 曾雪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