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补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但“补水”并非“狂喝水”
不当补水可能引发危险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名50岁女子刷到“科普”短视频,称“每天喝10杯水能改善胸闷气短等不适”,便觉得自己平时也有类似的症状。
于是该女子在两三个小时内,喝下七八杯水,不久后,她就倒地昏迷,双手抽搐,家人发现后紧急将其送医急诊。
经检查,女子血液中的钠只有125mmol/L(正常值为137~147mmol/L),结合病史,临床诊断为水中毒。经过ICU医护人员的积极治疗,痊愈后出院。
案例中
因短时间大量饮水导致的“水中毒”
医学上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
让我们从科学角度解析如何正确补水
帮助大家安全度“夏”
一、为什么喝水过多会中毒?
水中毒的本质是电解质失衡:短时间内摄入过量水分(如3小时喝8杯,约4000毫升以上),肾脏来不及排出,会稀释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导致细胞水肿,引发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关键点:补水需兼顾“水量”与“电解质平衡”,尤其在大量出汗后,不可只喝白水。
二、夏日正确补水指南
(一)日常补水:少量多次,主动饮水
1
每日适宜水量
健康成人每日需水约 1500~2000毫升(约7~10杯),具体根据体重、活动量调整(如体重60kg者,每日需水约1800~2400毫升)。
2
公式参考
每日饮水量 = 体重(kg)× 30~40毫升。
3
饮水时机
晨起后、餐前1小时、睡前1小时各喝一杯水(约200~250毫升)。
每隔1~2小时主动喝少量水,避免“口渴才喝”(口渴时已轻度脱水)。
4
饮水方式
小口慢饮,每次100~150毫升,避免暴饮。
(二)运动/出汗后:补水+补电解质
出汗丢失的不仅是水:
大量出汗(如运动、高温作业)
会流失钠、钾、镁等电解质
单纯喝白水可能加重电解质紊乱
1
补水原则
运动前:提前30分钟喝200~300毫升水或运动饮料。
运动中:每15~20分钟喝100~150毫升,优先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椰子水、专业运动饮料)。
运动后:分2~3次补足水分,可搭配小面包、香蕉等补充碳水和钾。
2
电解质补充参考
淡盐水:1升水+0.5~1克盐(约1/3茶匙)。
运动饮料:选择钠含量50~120毫克/100毫升、糖含量3~8%的产品(避免高糖)。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
老人
口渴感知减退,建议定时提醒喝水(如每小时1杯),避免夜间过量以免起夜。
2
儿童
活动量大,需频繁补水(每20分钟100毫升左右),优先选择白水,少喝含糖饮料。
3
孕妇/哺乳期女性
每日需水比常人增加300~500毫升,可分多次饮用,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4
慢性病患者
心衰、肾衰患者需遵医嘱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脏器负担。
糖尿病患者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可选择柠檬水、淡茶。
三、哪些饮品
不宜作为主要补水选择?
1.含糖饮料(可乐、果汁、奶茶)
高糖会加重脱水感,长期饮用增加肥胖、龋齿风险。
2.酒精饮品
利尿作用会加速水分流失,且酒精代谢消耗体内水分。
3.高咖啡因饮料(浓咖啡、能量饮料)
过量咖啡因可能导致失眠、心悸,且利尿效应可能加重脱水。
4.冰水/冰饮料:
刺激肠胃,可能引发腹痛、消化不良,建议饮用温水(10~30℃)。
四、补水误区大揭秘
1
误区一:每天必须喝8杯水
不必教条化,需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如出汗多、运动时需增加)。
2
误区二:用饮料代替白水
除运动饮料外,其他饮料无法有效补水,还可能摄入多余热量。
3
误区三:运动后猛灌冰水
易引发胃痉挛、血管收缩,建议先休息5~10分钟,再小口喝温水。
4
误区四:出汗少就不用补水
即使不出汗,呼吸、皮肤蒸发也会流失水分(每日约800毫升),需主动补充。
五、如何判断是否缺水?
观察尿液:尿液呈深黄色、气味重,提示缺水;透明或淡黄色为正常。
身体信号:口干、咽干、皮肤弹性下降、头晕、乏力。
体重变化:短时间内体重下降1~2%,可能因脱水所致(需排除脂肪消耗)。
六、夏日补水进阶建议
饮食辅助补水:多吃含水量高的食物,如西瓜(含水量92%)、黄瓜(96%)、生菜(95%)、番茄(94%),既补水又补维生素。
环境调节:空调房内放置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加速水分流失。
警惕水中毒信号:若饮水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肌肉抽搐,立即停止饮水,及时就医(需检测血钠水平)。
夏日补水的核心是“平衡”
平衡水量、平衡电解质、平衡个体差异
牢记“少量多次、主动补水、汗后补盐”
避免盲目跟风“多喝水”
才能让补水真正成为健康助力
而非安全隐患
愿大家清爽度夏
远离脱水与水中毒!
来源|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转载仅作为生活或科普指导,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广告合作、宣传片、专题片、教学片、科普动漫片制作及会议庆典活动制作拍摄,欢迎垂询,联系电话:0771- 5876285。
原标题:《夏日炎炎 如何正确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