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的哲学天地里,“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这般对生死的思索,如同一把犀利的手术刀,剖开世人对生死的执念,展现出超脱表象的生命智慧。
孟孙氏母亲离世,他哭却无泪、心中无忧,服丧不显哀愁,因他看透生死本质。在庄子的阐释中,生死不过是形体的变化,如同迁居新宅,并非真正的消逝。孟孙氏是觉醒者,他明白生死表象下,生命有着更深远的延续,故而能节制悲伤。这与孔子 “生死有命” 的感慨不同,庄子以更超脱的视角,打破生死的绝对界限,提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让生死成为相对的、循环的存在。
后世禅宗六祖慧能,在涅槃前也演绎着这般看透生死的境界。公元713年,慧能预知大限,召集弟子。众人痛哭,唯有神会神色自若。慧能赞神会超脱善恶、达毁誉不动的境界,指出人的法性无生灭,哭泣是因不知死后去处。这与庄子的生死观遥相呼应,都在探寻生死表象后的生命真意。
在现代,“安宁病房” 理念的推行,也暗合这种智慧。它鼓励人们以豁达态度面对生死,尊重死亡尊严,接纳生命消逝的自然。庄子的生死观,穿越千年,从古代哲人的思辨,到禅宗的修行感悟,再到现代生死学的实践,不断启迪着我们:生死并非简单的开始与结束,而是生命循环中的一环。唯有看透生死表象,挣脱执念束缚,方能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豁达,以更从容的姿态,拥抱生命的每一段历程,让生死的哲思,真正滋养我们的灵魂,照亮跨越时空的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