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一定会更好地成为自己。”——欧文·亚隆
与其想成为别人,不如更好地成为自己。
在成为自己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是新手,我也不例外。
我们很难对自己满意,容易以他人评价、社会标准等为参照系来定义自己,最后在盲目的比较和满足他人期待中迷失。
但是没关系,“成为”这个词的最大魅力在于未知的旅程。不在乎目的地,只需在“成为”的这条路上,随时准备出发。
因此,我想通过#成为自己的理想型 系列,边学习边探索,为大家在成为自己的路上提供一些路标,不紧不慢地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以下是#成为自己的理想型 系列的第2篇,enjoy:
成为自己的理想型,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第一要义。
如果说有什么有益健康、效果立竿见影的小习惯,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每天出门走路。
4月份,我开始了一项每日例行习惯——日行一万步。一个月实践下来,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态上都给我带来了积极的转变,在这里也想分享给大家。
01
在培养走路这个习惯之前,我曾经想多花点时间运动,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无论是跑步、跳操还是羽毛球,都没法坚持去做。
长久以来,我在两个极端来回摇摆。
要么一下子打鸡血出门跑几公里,第二天直接瘫倒。要么就是找各种理由不去运动,比如没有时间,下班了太累,今天没心情等等。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些运动都失败了,最后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启动的成本太高,我需要调动很多因素,才能哄自己去运动。
这些成本包括:
1. 时间成本:需要专门找一段空闲时间,或和搭子约时间
2. 空间成本:跑步要制定路线,羽毛球和网球需要预约场馆,都有场地限制
3. 装备成本:准备球拍,运动服,运动鞋
4. 意志力成本:前期准备比较多,运动前需要足够的意志力和动力
正因为运动成本太高,在运动之前,心中的大山已经把我压倒了,直接导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无法形成持续的行动。
我意识到,我需要的不是逼迫自己去运动,而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无痛上手的运动习惯融入日常生活。
02
这时候,我读到了河正宇的《走路的人》这本书。
河正宇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韩国演员,他不仅演绎了很多经典荧幕角色,业余时间还画画,在纽约开过画展。
我想多多了解他在电影、画画之余的日常生活,于是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他黝黑的皮肤,源自他爱走路的习惯,每天3万步,偶尔10万步。
他在书里介绍,平日里没有特别的急事,他都会留足时间,步行前往工作室或约会的地点。旅行时他会从酒店出发,步行去各个景点,用脚画出城市的地图。
遇到烦心事或创作瓶颈,他会约几位好友一起去夏威夷待上一周,在吃饭、休息之外,全部的时间都花在走路上。
他曾经因为一句玩笑话,和一众好友完成了从韩国首尔到海南郡长达577公里的“国土大长征”,用徒步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走路的习惯,最初是他保持身体健康、提升耐力的方式。
他想做的事情很多,无论是当演员,拍电影,画画,都需要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
而走路为他提供了养分和能量,让他希望长久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成为可能。
后来,在他事业的低谷期,走路这个习惯一次次救他于水火之中,在他心中的愁绪和自我质疑越积越多之际,带着他脱离了那个漩涡。
因此,他把走路当做每日例行程序去坚定执行。
这意味着,走路不是视情况而定,而是无论情绪如何,无论今天发生了什么,都是他无条件遵守的事情。
“没什么事的话就别要死不活的,出去走走吧。”这是河正宇唯一的生活信条。
一旦烦恼悄悄冒头,他就会先出去走走,把烦恼的事情先放一放。往往走完回来,烦恼就减轻了很多,心情也转变了,这被他称为“行走的蝴蝶效应”。
用两条腿去走路,几乎是每个人能做到的最简单的运动。
我想,正是这样简单、微小的事情,在生活的风浪里,像船锚一样将我们一次次拉回原位,不至于被翻滚的浪卷走。
当然,坚持走路也有非常实际的效果。
他写道:“每天走1万步,饮食上再稍做调整,一个月后你就会瘦很多。之后继续调整饮食,第二个月开始从1万步逐渐增加到1.5万步。不用艰难地去控制饮食,也不用整天只埋头于运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在体重迅速下降的同时还能深切感受到减肥的乐趣。”
读完之后我就启动了这个习惯,每天至少走一万步,稍加控制饮食,戒掉夜宵,一个多月下来轻松减掉了8斤。
这些算是意外收获,是几乎不费力就达到的效果。但让我更惊喜的是,走路在精神层面带给我的疗愈。
03
走路的好处,远远不止减肥、健身,还是能让心情愉悦最简单的方式。
在纪录片《斯图茨的疗愈之道》中,精神科医生斯图茨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深陷抑郁的病人来找他,说了自己的困境,自己很懒,整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当下要做什么,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抓手。
斯图茨认为,尽管在短时间内疗愈一个人是妄想,但他仍然希望咨询者走出咨询室的那一刻,是有所收获的。
他从众多咨询经验中总结出来,对于失去方向,或者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的人来说,改变心理状态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力。
生命力是一个包含三个层面的金字塔结构:
1. 最底层:你与身体的关系
2. 中间层:你与他人的关系
3. 最顶层:你与自己的关系
简单来说,先让身体动起来。
我们总是可以最先改变自己与身体的关系,在运动、睡眠、饮食方面调整,激活自己的生命力,为后续的转变提供最基础的能量。
在《人生烦恼咨询室》一书中,也提到了运动改善情绪的重要性:“运动能够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当你感到闷闷不乐和烦恼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运动。”
原因也很简单,步行一段时间后,大脑会分泌一些神经递质,它们和愉悦感、注意力、动力息息相关:
-多巴胺:改善情绪,缓解焦虑,让人感到更有活力
-内啡肽:被称为“天然止痛剂”,有缓解压力、提升愉悦感的作用
-血清素:帮助稳定情绪,减少饥饿感,收紧松弛的肌肉
04
在实践了一个月的步行习惯后,我发现走路不但能让心情更愉悦,还是一个很好上手的冥想方式。
有的人用静坐的方式冥想,有的人用写作冥想,而我将走路作为一种行走的冥想。
完全放空大脑,任各种念头浮现,内心的噪音忽远忽近。
我和念头拉开一些距离,换一个视角站在一旁观察念头的来来去去。
就像走路时,眼前的人在身旁穿梭,树随着风摆动,车在红灯前停下,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在运行,而我一直在走,只是在观察它们,对他们没有任何定义和评判。
通常走着走着,我的内心会更加平静。
我想起去年在济州岛的徒步,也有这样类似的体验。
每天醒来,吃饱一餐,沿着海岸线、礁石、山林等路线走上十几公里,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
去附近超市买菜自己做饭,一整天下来,身体的能量被消耗殆尽,睡得特别踏实。
脑子里什么都不想,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这一刻,吹在脸上的海风,打在礁石上的海浪,和越走越轻盈的心。那几天的旅行也成为这几年来我最喜欢的时刻。
我想,走路未尝不是生活的隐喻。
与其困在过去和未来,不如一个劲往前走,走好眼前这一步,把身体完全交付给地面,把心完全交付给现在。
一步一步积累步数,积小胜为大胜,回过头看,已经走了很远。只要鞋子结结实实地踏在地面上,一步一步地走,我就觉得我还可以走下去。
许多想不清楚的问题,似乎也没那么着急得到答案了。我想,一直走下去,或许有一天答案自然会浮现。
05
行走这件事虽然简单,其实还相当于一个启动器,能够激发和带动我们后续更多的行动。
通过走路给自己的身心续航充电,为更重要的事情做足准备。
也正因为足够简单,简单到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意志力支撑,才能让我们能够随时随地开始,把它融入日常。
在我遇事不决,或有点消沉的时候,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去走路。
身体一旦动起来,心情也会变得畅快起来,就会开始享受走起来的感觉。
我发现,只要我完成了今天的步行,今天就不会过得太差。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