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边,钓友老张猛地提起鱼竿,一条指尖大小的罗非鱼在鱼钩上疯狂扑腾。他熟练地摘下鱼扔回水里,满脸无奈地说:“钓了一整天,全是这些小罗非,鲫鱼影子都没见着。”
这样的场景在中国许多水域并不少见——罗非鱼作为全球成功入侵的鱼种,却在国内钓友圈饱受争议。明明专家们推荐此鱼可作为优质蛋白来源,为何在中国会陷入这般境地?原因何在?
小罗非鱼闹窝是钓友们最直接的困扰。三号袖钩能吞,瓜子大的饵料也抢食,浮漂频繁跳动却总钓起幼鱼。摘钩时,背鳍的尖刺容易扎伤手指,鲜血直流的情况时有发生。
更让人头疼的是罗非鱼的繁殖能力,母鱼会将卵含在口中孵化,小鱼遇到危险又会躲回亲鱼口腔,这种独特的护崽方式使幼鱼成活率极高,导致野河中小罗非鱼数量激增,钓友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浮漂异常却无计可施。
水质和养殖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罗非鱼的印象。在污染严重的水域,罗非鱼可能吸附土臭素,导致肉质带有柴油味且松散。部分养殖户为降低成本,采用粗放式养殖,使得罗非鱼三个月速成上市,鱼肉含水量高,口感不佳。
但在水质优良的山泉水库,罗非鱼的品质截然不同,银鳞金尾,肉质紧实鲜甜,甚至能卖到高价。
罗非鱼的生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它们食性广泛,水草嫩芽、其他鱼类的卵和幼鱼都是其食物来源,凭借快速繁殖和强大竞争力,严重挤压了本土鱼类的生存空间。
有资料显示,在罗非鱼高密度水域,本土鱼苗数量大幅减少。成年罗非鱼还会占据巢穴,驱赶其他鱼类,导致野钓时罗非鱼占比极高。
然而,罗非鱼并非毫无价值。在南方的一些湖泊,冷水慢养的罗非鱼肉质晶莹剔透,口感清甜,售价甚至超过三文鱼。斤级以上的大罗非鱼拉力强劲,为路亚钓友带来了独特的垂钓体验。
钓友们对罗非鱼的嫌弃,更多源于污染的水源、短视的养殖和失衡的生态。当遇到小罗非鱼闹窝时,不妨寻找水质干净的水域,专注于深水区垂钓大物。优质罗非鱼的鲜美口感,或许能改变人们的偏见。
如果家附近的水质变好,你是否愿意给罗非鱼一次机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渔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