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因说明书提示“可致肌腱断裂风险”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用药安全的关注。
潇湘晨报记者就此采访长沙市第三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曾贤良,对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网传说法进行权威解析。
药物诱发跟腱断裂系少见不良反应
曾贤良介绍,左氧氟沙星属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社区或医院获得性肺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及复杂性尿路感染。该药严禁用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患者。
据了解,左氧氟沙星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报告中有关节痛、肌腱炎、肌痛的不良反应报告,发生概率为0.1-1%。上市后的确偶有肌腱断裂、肌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报道,属严重不良反应,较为少见。一般来说,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和接受肾移植、心脏移植或肺移植的患者中,不良反应的风险进一步增加。“目前左氧氟沙星导致肌腱断裂的机制尚不明确,结合相关研究,可能由三个方面引起:一是影响肌腱营养,二是对结缔组织的直接毒性作用,三是抑制肌腱细胞的功能。”曾贤良说。
“在临床查房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使用左氧氟沙星的患者都可以耐受该药。”曾贤良介绍,使用该药后有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失眠、荨麻疹、瘙痒、血管炎、血糖波动等不良反应,但发生肌腱断裂的相对少见,临床药师也会提醒患者在用药期间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同时,左氧氟沙星可能会引起光敏感性的不良反应,所以需提醒患者在使用期间注意防晒。“另外,左氧氟沙星的注射液滴注过快可能导致低血压,所以对于临床上使用左氧氟沙星滴注的患者,我们会关注滴注时间,一般不少于60-90分钟。”
搭配益生菌服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针对网传“左氧氟沙星需要搭配益生菌服用”的说法,曾贤良也表示这不完全准确。“抗菌药的确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导致腹泻,但非所有使用者都会发生。”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长、是否联合用药、是否伴有基础疾病和是否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
非高危人群(健康成人,使用抗菌药物小于等于5天,且无腹泻史者)无需常规补充益生菌,若确需补充,建议错开服药时间,最好与抗菌药物间隔2-3小时以上。
市民需正确看待“药物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登上热搜后,引发许多网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担忧。是否药品说明书中不良反应越多,药品就越危险,进而不能使用?曾贤良表示,药品说明书上列出的不良反应越多,说明该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和上市后监测研究较为充分,体现的是科学的研究性,而非简单的危险指数。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药品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其中不良反应又有A型与B型之分。”曾贤良介绍,A型反应(如剂量相关副作用)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可通过调整剂量控制;B型反应(如致畸性、致癌性)发生率低但后果严重,多与个体遗传因素相关。因此,不同人群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程度和发生率表现不一,专业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患者病情需要、个体的耐受程度、有无可替代治疗药品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停用药品,市民无需过度焦虑。
曾贤良提到,近年来,市民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她所在的长沙市第三医院也开放了公益性质的药学门诊(周一至周五上午),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免费用药咨询。她呼吁,患者切勿因潜在风险拒绝必要治疗,同时,严格遵循医嘱和说明书用药,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