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临近,家长们总会围绕“吃”展开激烈讨论:有人翻遍食谱寻找“补脑秘方”,有人担心孩子压力大而突击进补,更有人因害怕饮食出错而陷入焦虑。
事实上,高考饮食的关键不在于“特殊对待”,而在于用科学知识守护日常饮食的稳定性与均衡性。
从营养学角度看,遵循以下原则能让考生在熟悉的味道中获得身体与情绪的双重支撑。
熟悉饮食比“补品”更重要
胃肠道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动机制,这种被称为“肠脑轴”的生理联系,使得压力状态下的肠胃极易成为情绪的“晴雨表”。
当考生面临考试焦虑时,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会直接抑制胃肠道蠕动,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胃胀甚至腹泻等问题。此时,维持日常饮食习惯成为关键——每餐的食物种类、烹饪方式乃至进食顺序,都应尽量与平时一致。
例如,若孩子日常早餐习惯喝小米粥配包子,考前不必强行替换为海参粥或牛排,熟悉的食物能让肠胃在稳定的消化节奏中减少“情绪化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家长热衷的人参、燕窝等滋补品,可能因突然改变肠道菌群环境而增加消化负担,反而干扰考生状态。
营养均衡的搭配技巧
营养学中“食物多样性”原则在高考饮食中尤为重要。人体所需的40余种营养素无法通过单一食物获取,必须依靠不同食材的协同作用。
理想的每日饮食应覆盖谷薯类、蔬果类、肉蛋奶类、油脂类四大类别,总量不少于13种食物。具体而言:
01|谷薯类
作为大脑的“能量基石”,每日应摄入200-400克,建议粗细粮各占一半。糙米、燕麦等粗粮中富含的维生素B1,能直接参与神经系统的能量代谢,帮助考生保持思维敏捷。
02|蔬果类
遵循“彩虹饮食”原则:每日500克蔬菜与200-350克水果的搭配,既能通过膳食纤维维持肠道通畅,又能借助不同颜色植物化学物发挥多重功效,构建抗氧化、护视力、缓压力的营养防线。
03|肉蛋奶类
作为优质蛋白质的核心来源,每日150克瘦肉、1-2个鸡蛋、300-500毫升牛奶或酸奶的组合,能为大脑提供氨基酸、铁、钙等关键营养素。尤其对女生而言,增加鱼虾摄入可补充血红素铁,降低生理期贫血风险。
04|油脂类
应优先选择植物油,每日20-30克的摄入量即可满足需求,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脑细胞的重要成分,有助于维持神经信号的高效传导。
蛋白质与坚果不可少
蛋白质与大脑功能的关联早已被科学证实:作为神经递质合成的前体物质,其氨基酸组成直接影响记忆力与思维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考前无需刻意增加蛋白粉摄入,日常饮食中的鸡蛋(含卵磷脂)、牛奶(含色氨酸)与瘦肉已能满足需求。
相比之下,每日20-30克坚果的补充更具针对性——核桃、杏仁等坚果中富含的亚油酸、亚麻酸、磷脂与DHA,能优化脑细胞结构,促进神经信号传导。
亚油酸 / 亚麻酸:构成脑细胞的主要脂肪成分,促进神经信号传导
磷脂:参与合成细胞膜,增强记忆力
DHA:维持大脑皮层结构完整性
在食用量上,每日摄入 20-30g 坚果即可,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肥胖。
研究表明,这些不饱和脂肪酸不仅有助于提升大脑工作效率,还能通过调节心血管功能间接改善脑供血。不过需注意,坚果热量密度高,过量食用可能导致饱腹感过强,建议每日控制在3-4颗核桃的量。
碳水的情绪调节价值
大脑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堪称“刚需”——每日约120克的消耗量中,半数用于维持神经细胞的基础功能。当血糖水平稳定时,人体会分泌更多血清素,这种“快乐激素”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
基于此,考前适当准备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0%)具有科学依据:其含有的色氨酸可促进血清素合成,而少量糖分能在考前30分钟短暂提升脑血流量。
但需警惕精制糖的陷阱——奶茶、蛋糕等食品可能引发血糖骤升骤降,反而加剧疲劳感,建议每日甜食摄入量控制在50克以内。
饮食安全比营养更重要
高温环境下,饮食安全成为不可忽视的底线。考生肠胃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需严格遵循“三现”原则:食材现买现做,避免生食刺身、沙拉等易受污染的食品。
剩菜超过4小时应果断丢弃,如需保存需及时冷藏并彻底加热;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辛辣对肠胃的刺激。
此外,厨具生熟分开、餐具及时清洗、食物加盖防蚊蝇等细节,都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南方地区尤其需注意环境清洁,避免因微生物污染引发肠胃不适。
高考饮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搭配让身体处于“稳态”——既不因突然改变而应激,也不因营养失衡而乏力。与其追求“神奇食谱”,不如回归家常菜的温暖。这些熟悉的味道里,藏着比补品更珍贵的营养。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