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洪旭
常在户外活动,谨防户外“隐形杀手”蜱虫。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从海南省人民医院获悉,该医院感染科收治了一名被蜱虫叮咬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已顺利康复出院。
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高慧介绍,该患者41岁,是一名猪场饲养员,长期在山区户外猪场工作,工作环境植被茂密,有较多的草丛和灌木丛,接触动物频繁。
那么,蜱虫有哪些危害呢?高慧表示,蜱虫是媒介生物,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常通过叮咬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患病,常见体征发热,蜱媒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各不相同,可影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死亡。
对此,高慧提醒,如果被叮咬后出现发热,且常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叮咬处焦痂、红斑持续扩大等症状,务必高度警惕户外“隐形杀手”蜱虫。蜱虫的形状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此外,被蜱虫叮咬后,千万不要拍打、硬捏、死拽、火烧等,这样很容易折断蜱虫的口器,使之留在皮肤中,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应尽快清除蜱虫,降低感染风险,用镊子尽可能地贴着皮肤夹住蜱虫头部;或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出现不适症状或被咬处的红斑持续性扩大及时就医。
户外活动如何“防虫”呢?高慧建议,第一,穿戴防护。穿长袖长裤,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裤脚扎进袜子,领口、袖口收紧;穿戴含有氯菊酯的防虫装备,或在衣物上喷洒专用防虫喷雾。第二,环境规避法则。避免在草丛、灌木中久坐或躺卧,行走时尽量走在路中央;带宠物郊游后,仔细检查其毛发、耳朵等部位,避免宠物成为“蜱虫搬运工”。第三,归来“全身安检”。回家后立即洗澡,重点清洗头皮、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将衣物高温清洗或烘干(蜱虫不耐高温),减少残留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