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兴县陈户镇:“小老”助“老老”,让农村养老更有温度央视怒赞!香港老师登上山东舰,哽咽采访情绪激动,网友发言泪目

hqy hqy 发表于2025-07-09 06:56:45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杨晓峰

夕阳西下,博兴县陈户镇尹楼村的孝善食堂飘出阵阵饭香,屋里头,老人们吃着饭,拉着家常,笑声不断。就在隔壁院子里,护理员尹佐翠和尹佐杰正忙着给独居的黎学珍奶奶剪指甲、打扫院子。“我那俩孩子在城里忙,过年都难凑齐,哪像你们啊,三天两头就来陪我说说话!”黎奶奶拉着护理员的手,笑得合不拢嘴。这温馨的一幕,正是陈户镇破解农村养老困境的生动缩影。

陈户镇作为汉孝子董永故里,仁孝文化源远流长,孝亲敬老蔚然成风。去年以来,为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题,陈户镇积极运用党建“三找”思维破局,创新开展“小老助老老”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模式,让“家门口幸福养老”照进现实。

试点先行+长效规划,党建统领更有力

“村里年轻人少,很多老人生活没人照料,病了也没人知道。”尹楼村养老站站长蔡靖感慨道。陈户镇户籍人口3.5万人,60岁以上老人9339人,占比26.7%,老年人多年轻人少,养老服务跟不上趟儿。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镇党委、政府想了个新招——“小老助老老”。简单说,就是把村里那些55岁到65岁、身体还硬朗的“年轻”老人组织起来,让他们去照顾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或者60岁以上生活不大能自理的“老老”。

为统筹配置养老服务资源,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牵头,进行前期动员和试点选定,首批选取桥子等4个试点村。村内成立了村级养老服务站,村干部带头干,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参与农村养老工作。在村两委成员的宣传带动和筛选下,最终选任15名“小老”护理员,结对帮扶156名“老老”,帮助141个农村家庭解决了养老难题,整体满意度达95%以上,效果不错!今年一下子推广到了21个村,惠及621位老人。

个性服务+医养结合,更安心

光有人还不够,服务也得跟上。为了让服务更规范、更有效,镇上摸索出了一套“226N”服务模式:“小老”护理员两人一组搭档,每个月至少上门服务两次,每次至少提供打扫院子、洗衣服、量血压、剪指甲、理发、帮着买东西等六项基本服务。此外,老人们有啥临时需求(“N”项),随叫随到!考虑到老人恋家、喜欢熟人环境的特点,镇上还联合卫生院医共体,把医疗服务也“嵌”了进来,给老人建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巡诊。

官王村的王法生老人今年75岁,腿脚不太利索。以前他爱捡废品堆在院里,跟邻居闹过矛盾。护理员王立民和郑来芬坚持每月上门,不光帮着打扫院子、打理花草,还陪他聊天。慢慢地,王大爷变了,从默默看着到主动递抹布,还笑着提醒“当心扎手”。邻里关系也缓和了。“我爸腿脚不好,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吃饭,还和邻里相处这么融洽,我们在外面打工也放心多了!”王法生老人的儿子感慨道。这种模式,既不像去养老院那么陌生,又解决了在家养老专业服务不够的问题。

政府搭台+资源整合,居家养老更便利

居家养老的难题已经被逐步解决,但全镇养老服务工作仍然面临养老设施不全、养老服务难以延伸等问题。全镇26个村尚无公共养老服务设施,15个幸福院绝大部分都处于空置状态,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难以真正解决农村养老需求。解决了“人”和“服务”的问题,养老“场地”也得跟上。镇党委借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盘活闲置集体资产,合理优化、科学布局养老服务阵地,搭建起“镇—村—户”三级养老网络,目标是让老人步行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镇上,建了专门照顾失能老人的日间照料机构“市级董府如康家园”。村里,把原来空着的幸福院、闲置房屋改造利用起来,新建或升级了23处幸福院和孝善食堂。现在,800多位老人的“一顿热乎饭”问题解决了!户里,对于136名分散供养的特困老人,党员干部“双联双包”,每周上门服务,每月排查安全,有啥需求都能及时响应。

桥子村的驻村干部李馨悦每周都会抽空去幸福院和孝善食堂看望老人们,有一次李奶奶拉着她的手说:“幸福院建设的太好了,饭菜新鲜,有空调,还能和老姐妹们一起打牌,跟家里一样舒坦!”看到老人们在这里过得开心自在,李馨悦觉得特别自豪。

乡风浸润+文化引领,服务活力更持续

“小老助老老”模式解决了老人的需求,但在资金、人力等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让它可持续发展?这成为了困扰镇党委的另一项难题。镇党委决定发挥汉孝子董永故里的文化传承,在进行“小老”护理员选拔时,优先将孝老爱亲、奉献精神等美德品质作为重要标准,鼓励“小老”发挥仁孝带动作用。同时引入精神激励机制,倡导“小老”护理员以虚拟货币形式“储存时间”,80岁以后可兑换为养老服务,当前已有63位“小老”护理员储存时间189860分钟。

桥子村“小老”护理员王春景就是模范代表之一,他每月都为失独老人李奶奶提供上门服务,“这些老人就像地里的老槐树,年轻时给咱们遮风挡雨。现在他们老了,咱们得像护着新树苗那样照顾他们。”经过他的言传身教,孙子将王春景的教诲记在心中,也跟随王春景加入了助老行列。仁孝文化基石不仅吸引了年轻力量的加入,也吸引了村集体、优质企业进行投入和捐赠,最终探索出“老人适度自付、政府梯度补贴、村集体专项投入、社会多元捐助”的养老服务综合成本承担机制,让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发展越走越远。

“农村养老是大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陈户镇‘小老助老老’的模式,不仅让高龄老人‘老有所养’,也让低龄老人‘老有所为’,还化解了不少邻里和家庭的养老矛盾,成为建设‘心安城市’、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民生实践。”陈户镇党委书记崔建忠如是说。这实实在在的探索,正为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点亮“家门口的幸福晚年”。

群贤毕至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