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静怡)“这就是‘脂包骨’身材?”6月18日,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女孩的胳膊被脂肪包裹着,被捏后快速回弹,“感觉摸上去手感十分松软。”专家提示,这类身材看似可爱,实际也有健康隐患。
这条视频,引发不少网友共鸣,纷纷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身材照片:“我这也是脂包骨身材,穿衣服以为我80多斤,实际上脂肪特别厚。”但也有不少人说,这类身材体脂率较高,并不健康。有趣的是,许多人表示,这类身材的人,往往对热不敏感而对冷敏感。“很奇怪,我对热不敏感,热水要很热才行,但空调冷一点都不行。”
这种看似可爱的身材背后,是否有健康问题?“就像给自行车骨架裹上羽绒被,看起来蓬松,蹬起来费劲。”郑州市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王续鹏打了个比方,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医学角度看,“脂包骨”也可以看作“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常来看,女性肌肉应占体重30%~35%,而“脂包骨”往往不足25%,往往体重较轻,甚至看起来很瘦,但体脂率却可能高于正常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肌肉保护的关节,会让骨骼磨损更加严重。而且这类人群在30岁后,骨质疏松风险也比常人更高。”
6月19日,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教授郭建军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此前他曾牵头开展一项运动相关调研,发现许多人都有这种“隐形肥胖”的问题:看似很瘦,实则体脂率较高。“一般来说,成年女性体脂率在25%以内,成年男性在20%以内。但目前确诊是否肥胖,往往以BMI值为准,缺乏对于身体成分的检测。”郭建军表示。
这类人群为何会不怕热而怕冷?“一方面,他们的心肺功能较弱,不能把身体热量散播到肢体末端;另一方面,肌肉是产热的主力,肌肉不足,也会影响基础代谢。”郭建军解释,这类人群,往往与“运动缺乏症”有关,肌肉生长需要刺激,一旦缺乏运动这一健康要素,就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萎缩后代谢降低,脂肪增加难以消耗,在“肥胖”的怪圈中打转。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注意到,此前,欧洲、日本都曾对“肌肉减少性肥胖”这一疾病,制定相关共识。“只要科学运动,合理饮食,正确调整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增加肌肉。”王续鹏表示,可以通过科学的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逐步增加肌肉量。在饮食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助于肌肉合成,还要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D强化骨骼,并控制精制糖、代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等。
郭建军同样表示,体重管理的本质是体质管理,最终是生活方式的管理。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才是维持健康体重的科学方式。“不能盲目求‘瘦’,而是要通过科学方式,维持合理的肌肉含量和体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