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农行深圳分行
提升金融“免疫力” 构建消保新生态
许懿
农行深圳分行助力构建校园金融安全“防护网”,向学生们开展趣味化、互动化的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
农行深汕分行在日常进村下乡的金融服务中,将金融知识送到村民身边。
红绸袋里艾草清香弥漫,75岁的陈阿婆穿针引线,手工制作艾草福袋。“去年差点被‘养老保险返利’骗走积蓄,”她指着福袋里的反诈提示卡片,“现在这就是我的护身符。”在深圳布吉颐养院,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下称“农行深圳分行”)“青骑兵”志愿者正将传统香囊变成金融安全载体。这一幕,正是农行深圳分行消保工作的生动切片。
当金融诈骗手段加速迭代,这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面临严峻挑战。2025年6月,农行深圳分行启动“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组建136支“青骑兵”突击队,以精准分群、文化融合、场景再造三大“破题术”,为“一老一少一新”筑起金融防火墙。数据显示,本次活动总计覆盖人群超22万人次。
撰文:许懿
受访者供图
文化破壁▶▷符号载体里的金融密码
当“青骑兵”将反诈知识塞进端午香囊,布吉颐养院的创新实验正引发连锁反应。现场通过制作防诈福袋、抽取盲盒福袋、志愿者现场演绎伪冒中奖、仿冒公检法、高息理财、陌生链接汇款等诈骗场景,并邀请在场老人分享被骗真实经历,引发大家强烈情感共鸣,以香囊福袋为载体传递金融知识,守护银发群体幸福晚年。
颐养院内还设有“消保分享角”,志愿者向老人们发放消保宣传折页,邀请经历过诈骗的老人们主动现身说法,老人们纷纷开始分享起过往收到高息理财、陌生链接短信等诈骗真实经历,引发在场老人共鸣。本次活动通过“文化载体+互动体验+情感共鸣”三重维度,为银发老人编织“健康守护+财产安全”双重守护网,有效提升银发群体防诈意识,实现健康关怀与金融教育宣传的有机融合,也让文化符号持续成为守护银发群体幸福晚年的安全载体。
事实上,文化载体早已成为破解认知壁垒的利器。在航空研学基地,财商教育藏在航模制作中:孩子们计算机翼材料成本时,理解了“量入为出”;调整飞行油量时,领悟了“应急储备”。农行深圳凤凰支行在航空研学基地开展“童心筑梦财商启航”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科技+消保”课堂。举办的模拟飞行、手工航模、运动竞技等活动都藏着金融消保知识,让孩子们在探索蓝天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财商及风险防范意识。
精准分群▶▷聚焦金融安全“靶心”
关爱乡村居民,消保始终同行。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工棚里,农行深汕分行客户经理用客家方言讲解着受骗案例。6月10日,农行深圳分行开展“走进乡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通过客户回访服务,融合消保知识教育宣传,向常年卧床老人、其他村民居民用方言讲授防诈骗知识,接地气上门教育宣传方式获得了当地村民认可。
“传统大水漫灌式宣传,对重点人群如同隔靴搔痒。”农行深圳分行消保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城中村老人偏好方言沟通,劳务人员需强化征信教育,对儿童则适宜开展游戏化学习。”在光明区幼儿园,深圳光明支行正开展趣味化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助力构建校园金融安全“防护网”。活动中,“火眼金睛辩假币”“小小理财家养成记”“反诈知识小课堂”等通过模拟情景剧、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演绎,寓教于乐。
绿色守护湾区,携手长行万里。农行深圳分行营业部还联合战略合作伙伴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组织双方员工共赴大亚湾核电站开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五四青年先锋主题消保活动。现场通过核能科技馆模型、沙盘互动,融入消保知识问答,参与者畅谈消保宣传助力湾区绿色产能发展,筑起金融安全屏障。
场景再造▶▷将金融课嵌入生活轨迹
6月11日,在新洲社区的情景话剧现场,鸡蛋上贴着不同的反诈答题贴纸,社区居民抢答赢蛋,现场笑语不断。这是农行深圳福田支行开展的“‘蛋’力全开,消保有方”宣传活动,通过“捣蛋”“扯蛋”等谐音趣味情景话剧,揭示刷卡返利、冒充客服、虚假投资等常见诈骗手段,在欢乐互动中传递金融知识。
将金融知识送进田间地头,也是农行深圳分行持之以恒的行动。近日,农行深圳深汕分行前往一家合作区企业开展“珍爱个人信用记录,守护个人信用信息”宣传活动,通过征信违法违规案例讲解、趣味互动问答等,向工人科普征信的重要性,告诉他们不要出借本人征信、不要随意替人担保等。
“消保需要融入生活场景。”农行深圳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商超,收银台贴着征信漫画二维码;在建筑工地,安全帽内衬印着维权热线;在企业财务室,咖啡杯上还标注着“公转私风险提示”。农行深汕分行持续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心贴心服务”,为村民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用维护、普惠金融政策等知识,在广袤乡野播撒金融知识的“种子”,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