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朱立国围绕人口老龄化、中医药抗衰老与骨骼健康作题为《中医药干预骨骼衰老研究》的学术报告。他表示,中医药在抗衰老领域的独特优势,将为健康老龄化作出重要贡献。
4月11日,中国工程院朱立国院士在第四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人口老龄化加速,共病问题凸显健康挑战
朱立国院士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共病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焦点之一。
共病,即多种健康问题或疾病存在于同一个体的状态。有研究显示,老年共病患者死亡风险较单一疾病患者显著升高。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指出,293种疾病中有92种被确定为与年龄(衰老)相关。朱立国院士也表示,衰老是体内各种分子和细胞损伤随时间逐步积累的过程,“它是很多疾病的源头。”
朱立国院士说,“我们作为医生,以前更多关注的是疾病。现在则是以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为主,病是其中一部分。如何实现老而不衰、健康老年化,这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寻找有效的抗衰老干预手段,延长健康寿命,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中医药抗衰老有独特优势,八子补肾助力骨骼健康
朱立国院士表示,在众多衰老干预手段里,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中医学“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健康观符合真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认为治疗疾病的重点不是对抗或消灭,而是夯实本源、调和阴阳,因此,“中医延缓衰老的核心法则是使机体恢复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脏腑的协调、形神的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
4月11日,中国工程院朱立国院士在第四届中医药抗衰老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朱立国院士以其主要研究领域——中医骨科为例,中医药抗骨骼衰老核心思想基于脏腑、气血、经络理论,强调“肾主骨”“精血同源”“动静结合”原则,而骨骼衰老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等,所以补肾填精就成为了干预骨骼衰老的重要路径。
中医药抗衰老理念也与现代科学研究形成共振。朱立国院士表示,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肿瘤研究所和法国巴黎大学专家2023年在《Cell》杂志发表的综述论文,提出了衰老的十二大标志物概念,已逐渐成为业内共识。而中医药抗衰老研究中也涉及到了这些方面。
如补肾填精药物八子补肾胶囊,多位专家在大会报告中指出,系列研究证实其可干预十二大衰老标志物中的八种,包括“减少衰老细胞”“维持线粒体稳态”“调节表观遗传”“维持干细胞活力”等。
朱立国院士表示,他关注的一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8家临床机构开展、纳入530例受试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证实,八子补肾可以显著改善30岁到80岁肾精亏虚人群的衰老症状,包括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失眠多梦、体倦乏力等。经过12周治疗,受试者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身心健康状态明显提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提高。同时,老年人群的运动能力和耐力,包括5次坐立时间、握力、平衡力、步行速度、肌肉量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在河北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的系列研究中也发现,八子补肾可以有效改善骨骼微结构,提升骨强度,抑制骨吸收,提高骨质量,起到抗骨骼衰老作用。
朱立国院士指出,根据《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近30年中国疾病负担研究数据,肌肉骨骼疾病平均伤残调整寿命年(伤残调整寿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排名第一,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威胁。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延缓骨骼衰老水平,是医学界进行更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