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肚腩,粗壮的手臂,走起路来感觉肉都在抖动……肥胖、超重不仅不美观,还会涉及多种内科疾病,并与癌症存在因果关系,一旦需要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也远高于普通人。近日,包头市肿瘤医院胃肠肝胆外科团队接连为两名体重指数(BMI)超标的肥胖患者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得益于围手术期的精细管理,术中微创技术攻坚,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多科室联动为“重量级”患者手术
今年65岁的市民李先生身高1.53米,体重164斤,BMI指数高达38,属于重度肥胖。两个月前,李先生开始出现便血症状,且大便次数增加,由于没有腹痛等其他症状,起初他并未将这一异常放在心上,以为只是身体的小毛病,很快就能自愈。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便血反复发作,情况愈发严重。拖延了一个多月后,在家人的催促下,李先生前往家附近的医院就诊。肠镜检查结果显示距肛门5厘米处有一处肿瘤,最终诊断为直肠癌。随后,李先生前往市肿瘤医院就诊。
此时的他精神、睡眠、食欲虽还行,体重却悄然下降了约5公斤。医生进一步检查发现,病情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重度肥胖外,李先生还有15年的高血压病史、10年的糖尿病史,此外贫血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将血色素提升至8克以上,患者才能耐受手术。这些棘手的状况,让即将到来的手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面对这场“硬仗”,包头市肿瘤医院胃肠肝胆外科李敬主任、张杰主任医师及团队在术前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讨论,最终决定为其施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同时与麻醉科、肿瘤内科、输血科等科室紧密配合,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切准备就绪后,手术正式开始。一般来说,男性肥胖患者骨盆空间狭小,再加上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往往导致手术空间受限,使得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以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这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也增加了手术难度。此外,肥胖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防范也面临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李先生的肿瘤分期较晚且已侵出肠壁,需精准游离并避免播散。术中,通过4个腹腔镜操作孔配合下腹正中部6公分的切口,在有限的空间内施展技艺,经过长达7小时的奋战后,手术顺利完成。不仅完整切除了病灶,也成功保留了肛门,患者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无独有偶,今年36岁的市民王先生近期因腹痛腹胀就诊,最终被确诊为结肠癌。入院时,王先生精神和睡眠状态还不错,但一个月来,下降20公斤的体重,都在警示着病情的严重性。虽然没有特殊的手术、外伤等病史,但腹型肥胖(身高1.84米,体重106公斤)、术前贫血(血色素7.7克)以及较差的营养状况,依然给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为了防范患者营养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张杰先进行了营养筛查评估后制定了营养治疗计划,待各项指标趋于稳定后,胃肠肝胆外科团队迅速开展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手术中,肥胖带来的视野暴露难、操作空间小等问题再一次考验着手术团队的技术,最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微创技术,仅用3个多小时便完成了肿瘤根治手术。
超重与肥胖:被忽视的肠癌“加速器”
据了解,超重和肥胖除了与血脂血压等紧密关联外,还与18种癌症风险增高相关,冰冷的数字背后,代表着脂肪组织对人体代谢系统的持续性破坏。张杰介绍,作为肚子里的“隐形脂肪”,内脏脂肪牢牢包裹着胃肠道等器官,比起全身性肥胖患者,“游泳圈”“啤酒肚”等向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患者的患癌风险要更高。肥胖与肠癌的关联,可以用“内忧外患”来概括——体内环境恶化,癌细胞更容易滋生。
面对肥胖导致的健康危机,科学的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是最有效的防御武器。此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宣布将今年定为“体重管理年”,并启动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张杰提示,预防肠癌的关键,需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要在积极调整饮食习惯的同时,搭配合理的运动。此外,定期筛查是守护肠道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肥胖人群由于风险更高,建议从40岁开始每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这是锁定早期息肉和肿瘤最为可靠的方法。如果担心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可以先尝试粪便常规检验及DNA检测做初步筛查。如果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腹痛和腹部不适等症状,要警惕结直肠癌的可能,请及时到医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文字:赵雅迪;校对:樊广友)